查看原文
其他

香港抗疫「何去何從」?國家衞健委專家支招

大公文匯全媒體 大公文汇 2022-04-05

本文要點

梁萬年為香港抗疫支招,從為何要堅持「動態清零」到如何實現目標,作出了清晰解答。


本港第五波疫情愈趨惡化,連續兩日新增確診病例超過300宗,昨日錄得342宗確診,當中逾200宗源頭待查,佔整體確診宗數六成。國家衞健委新冠疫情應對處置工作領導小組專家組組長梁萬年近日接受鳳凰衛視專訪時指出,目前Omicron的致病力和傳播力仍然沒有完全明確,現階段不能掉以輕心,必須堅持「動態清零」的防控政策。他強調,「動態清零」對香港適用,「動態清零」的基本原則為「快速發現,快速處置,精準管控,有效救治」。



梁萬年對香港的防疫工作提出「五個精準」,包括精準進行流行病學調查、精準劃定密切接觸者、精準劃定有風險的地區、精準進行醫療救治,以及精準實施社區防控。他認為,當務之急是擴大核酸檢測範圍,更早更快找到傳染源。


梁萬年指出,必須堅持「動態清零」的防控政策。(中新社資料圖片)



大公報記者 周宇

  

梁萬年表示,香港人口密度大、國際交往頻繁,各種受感染包括輸入的風險較大,可以說,香港疫情擴散的風險比一般城市要高,「對香港來說,確實面臨着很大挑戰。」他直言,香港如何做到「動態清零」,很好地平衡社會經濟發展、生產生活和疫情防控的關係,既是「一個科學的命題」,也是「一個民生的命題」。


「五個精準」應對當前疫情


對此,梁萬年提出「五個精準」去應對當前疫情。梁萬年認為,香港信息化水平高、城市管理水平高,有能力精準地進行流行病學調查,釐清病人感染的來龍去脈,如感染源頭、傳播路徑、病人的接觸人群及活動空間範圍等。他相信,香港能夠做到通過大數據信息化的手段,找出密切接觸者,並對這些密切接觸者進行精準管控,避免進一步造成連續性傳播。


如何遏制香港當前疫情蔓延的勢頭?梁萬年認為,當務之急是擴大核酸檢測範圍,盡早找出傳染源。通過大數據的手段,對密切接觸者進行有效追蹤之餘,也要通過嚴密的社區防控,建立起網絡化的管理。他說,社區層面的防控非常關鍵,要盡力把責任真正落實到每一個街道,甚至每一個門樓,「責任感是非常的重要」。


「與病毒共存」論調不科學


至於所謂「與病毒共存」的論調,梁萬年認為,所謂「躺平」式地對病毒置之不理,目前仍為時過早,「現在這個判斷從科學上還不能給出結論。」他說,若今後出現更具特異性的、更有效的藥物,當人類戰勝了這種病毒時,病毒對人類的危害變小,人類便可以和它共存。



「我們還是要樹立起抗疫的信心。」梁萬年深信,在香港特區政府的領導下,香港市民一定能夠高效快速戰勝第五波疫情,內地居民也很期盼能夠早日與香港恢復正常的人員、交通往來,「相信這個離我們不是太遠。」


蜚聲國際|從非典到新冠 梁萬年身經百戰


梁萬年在應對疫情方面有豐富的經驗。2003年,他調任北京市衞生局任副局長,經過一個多月,北京的「非典」疫情從「處於高峰」到「基本得到控制」。


在新冠爆發時,梁萬年擔任國家衞健委新冠肺炎疫情應對處置工作專家組組長。2020年9月,梁萬年獲表彰為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去年9月,梁萬年與世衞前總幹事陳馮富珍分別受聘成為清華萬科公共衞生與健康學院常務副院長、院長。


梁萬年擁有中國協和醫科大學流行病學博士學位,在國內外重要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百餘篇,主編或編著教材或專著40餘部,是一位蜚聲國際的流行病學專家。


社評|樹立信心 全力落實「動態清零」



  

本港疫情持續惡化,確診個案由連日「破百」發展到日增數百宗,抗疫面對「何去何從」的重大選擇。延續現有抗疫模式,疫情或將完全失控,只有真正落實「動態清零」,才能避免出現最壞的結果。國家衞健委新冠疫情應對處置工作領導小組專家組組長梁萬年近日為香港抗疫支招,從為何要堅持「動態清零」到如何實現目標,作出了清晰解答,有助於破除對「與病毒共存」的迷思,堅定香港社會的抗疫信心。


香港抗疫以「動態清零」為目標,但無可否認的是,仍然有相當一部分人對何謂「動態清零」一知半解,甚至視之為「不切實際」。但正如梁萬年所指出,「動態清零」不是追求零感染,而是「快速發現、快速處置、精準管控、有效救治」,所以動態清零不等於「零容忍」。內地經過數十起局部疫情爆發,通過採取一系列措施,很快就能將疫情控制住,證明「動態清零」完全可行,實現了抗疫、日常生活及發展經濟的平衡。「零容忍」的是,出現病例後反應不夠快、措施落實不到位,失去遏制病毒擴散蔓延的黃金時間。


專家之言有的放矢。香港一個月前出現社區感染個案,可惜追蹤、封區都慢了幾拍,也沒有足夠隔離設施,更有人一度樂觀地相信這一波疫情可望在春節前結束,結果是事與願違,釀成疫情一發難收的惡劣形勢。


為何現在仍堅持「動態清零」?梁萬年指出,雖然Omicron的重症率和死亡率較Delta為低,但高於普通流感,更強的傳染力容易造成絕對數的重症及死亡的增加。更何況,疫情仍處於全球大流行期,病毒也在不斷變種,因此絕對不能掉以輕心。


事實上,本港一些人主張的所謂「與病毒共存」並不是抗疫策略,而是「不抗疫」策略,是舉手投降,香港抗疫表現好過西方,根本沒必要、更不應該走西方的失敗之路。


是堅決「動態清零」還是「與病毒共存」,香港社會一直有爭論,「抗疫路線」之爭引發了「抗疫策略」之辯,包括要不要全民檢測、「安心出行」是否應具備追蹤功能等。但以「生命至上」為出發點,香港必須堅持「動態清零」;從全國抗疫一盤棋的角度,香港抗疫也必須服從於國家大局,這兩點決定了「動態清零」是香港唯一正確的道路。當然,「動態清零」絕對不是喊幾句口號,更不能虛應幾招,而是需要腳踏實地落實。其實這都不是新知識,而是一些抗疫基本常識,例如大數據追蹤、全民檢測、社區防控等。


香港當前必須與時間賽跑,不能抱僥倖心理。梁萬年認為,香港抗疫要做到「五個精準」,即精準進行流行病學調查、精準劃定密切接觸者、精準劃定有風險的區域、精準進行醫療救治、精準實施社區防控。這些都是內地行之有效的經驗,特區政府不僅要充分對接,且要廣泛宣傳,讓市民知道如何應對身邊的疫情、如何配合政府抗疫。對於香港一直存在的採樣、檢測、隔離設施不足的老問題,必須盡快強化,必要時可向中央求助。


「快速發現,快速處置,精準管控,有效救治」,這16字基本原則,香港要積極貫徹落實到位。亡羊補牢雖然遲了,但該補的還是要補上,否則只會釀成更大的災難,這是人命關天的大事,更是義不容辭的責任。




相關版面

往期推薦

絕殺! 中國女足亞洲盃逆轉奪冠!


大文快報(2022.02.06 周日)


重設火眼實驗室 推全民自願檢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